欢迎光临中国香港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京津冀协同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

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。2月22日,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。会上,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、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介绍说,十年间,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,达到10.4万亿元,是2013年的1.9倍,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,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,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。

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,北京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“牛鼻子”,以解决北京“大城市病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疏为进、以舍谋得。一系列疏解整治促提升“组合拳”,让首都发展深刻转型。

刘伯正介绍说,十年间,北京累计不予受理与“四个中心”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.5万余件,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,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,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,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、建筑、商业、旅游密度逐步下降,让核心区“静下来”。

疏解,是为了更好升级。十年来,北京科技、商务、文化、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.7%上升至2023年的66.1%,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,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……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,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,北京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跳出北京看北京。从更大的空间格局考量,北京发挥“一核”辐射带动作用,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“两翼”齐飞。

坚持高标准高质量,雄安新区正绘就“未来之城”新画卷,朝着“妙不可言、心向往之”的典范之城迈进。十年间,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,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,“四纵三横”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,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,地上、地下、云上“三座城”同生共长。

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,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,天津港打造服务雄安新区便捷出海“绿色通道”……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,雄安新区正加快打造创新高地、创业热土。十年间,中央企业已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,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。

“我们高起点推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建设,组织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入驻服务,推动64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,35家企业入驻,园区入驻率达90%。”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说。

以副辅主、主副共兴,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同样迈出新步伐,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。

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,北京艺术中心、北京城市图书馆、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,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、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……十年间,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,确保一年一个节点、每年都有新变化。

城市框架全面拉开,副中心城市功能也显著提升。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,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;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,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;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,行政办公、商务服务、文化旅游、科技创新“3+1”主导功能持续加强。截至2024年1月底,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,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,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。

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。十年来,京津冀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,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,共同做大产业增量,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。

“十年来,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,区域配套更加紧密,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,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。”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任洪源说,数据显示,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.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.7亿元,年均增长率26.5%。截至2013年12月底,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,“北京研发、津冀制造”模式加速形成。

产业协同、人员往来,需要交通支撑。京津冀三地打通“断点”“堵点”,加快构建多节点、网格状、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,拉近三地时空距离。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增长到2624公里,“1小时交通圈”初具规模,主要城市1至1.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,环京通勤效率大幅提升,同城化效应显现。 

“十年来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,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构建世界级港口群、机场群,持续开展运输服务协同联动,交通一体化从‘蓝图’迈向‘现实’。”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刘道刚表示,三地将强化海空两港辐射带动作用,强化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和运输协同“软联通”,努力把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。(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中国香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中国香港网 hk.hzzixu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